新闻中心

稻花香里的挚爱

稻花香里的挚爱

—— 记乌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明武

刘晓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挚爱,他摒弃繁华喧嚣,20多年在黑土地的泥泞中耕耘;因为挚爱,他潜心求学,打造品牌,让“义勒力特”大米声名远扬;因为挚爱,他从自己创办公司赚钱到如今成立合作社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

他就是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黄家店嘎查农民企业家——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明武。

今年40岁的杨明武,这个带着一身泥土味的汉子,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在田地里“串”,对土地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20多年前,高中毕业,性格执拗的他没有如父母所愿,继续学业去“做个大学生”,而是一头扎进了那片当时亩产低得可怜的稻田,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始了漫长的农民“生涯”。

“天道酬勤”的多年“淬炼”,奠定了杨明武创业的根基。他先是成立了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坚持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提高了土地效率,领着乡亲们共同致富;接着创建了银瑀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稻米深加工上下功夫,优化了稻米产业结构,延长了稻米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又注册了“义勒力特”大米商标,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义勒力特”大米已远销至北京、呼和浩特、威海等区内外城市,备受青睐。

可成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是要经过不懈地努力方可实现。

种植水稻是个体力活,看天吃饭,并非旱涝保收,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更无奈的是,从晚清时期的八公府屯,到现如今的义勒力特,百余年来,这里的水、土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一代又一代义勒力特农民继承着传统水稻的种植精髓,可品质和产量提高缓慢。这也成了当地农民群众靠水稻种植脱贫致富路上亟待突破的瓶颈。

好山好水却产不出好稻米,这不是守着金饭碗受穷吗?为了破解品质产量难题,杨明武不停地四处考察。东北大米出名,那就先从邻省学起。“同样的黑土地、同样的水浇田,人家亩产能上1000斤,咱们为啥不能?”

下吉林、赴辽宁、奔黑龙江……哪里的大米品质好就去哪里,哪里的大米产量高就到哪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明武不断地求索和尝试后,终于找到了破解之道,那就是推广集约化生产模式。他说,只有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育秧、插秧新技术才能提高土地效率,解放生产力。

在他的邀请下,一批批专家组,分批分次走上了黄家店的田间地头,考察水土和自然环境,为水稻种植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稻花香、苗稻2号、齐粳10等一系列优质水稻品种被引进,并逐渐在黄家店的沃土上茁壮成长。

由此,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栽培、统一收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六个统一”水稻种植营收法在黄家店嘎查全面推广开来,随之而来的就是黄家店的大米产量上来了、品质提高了,大米销路自然也打开了。

“过去,我们的大米品质和产量提高缓慢,无法有效转变为经济效益。下一步,我们必须转变思路,直面问题,大力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向土地要品质、要产量,向市场要口碑、要效益。”现在的杨明武总是能准确找到问题的症结,再把社员和农户召集到一起,胸有成竹地提出合作社未来的发展道路。

“明武说咋干咱就跟着咋干!”他的自信感染了现场的乡亲,大家异口同声地支持他。2011年11月,当年新米下来不久,“乌兰浩特市明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当地水稻种植户的热切期盼中正式挂牌成立,杨明武任理事长。

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杨明武完成了带领乡亲共同创业致富的初步设想。“明武这小子脑子活泛,聪明肯干,打小儿我就看他能有出息。”“我家是合作社成员,家里的水田都交给明武他们这些年轻人打理。水稻产量高,味道也比以前好了不少,能卖上好价钱,这小日子指定能越过越好!”……

“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初衷就是‘民办、民管、民受益’,我不带着支持我、信任我的社员和农户致富的话,我怎么对得起他们呢?”杨明武反问自己。

杨明武拿出了自己不认输的劲头儿,带着社员们从水稻种植到生产,再到稻米生产深加工,一步步精准发力,拽着合作社一步步完成精彩嬗变!现在,合作社认证有机水稻面积达到2000亩,注册、持有“义勒力特”大米商标,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大米加工厂,日加工稻米设备能力达到150吨。加入合作社的乡亲们终于尝到了“能人引路、科学种植、同闯市场”的甜头。

全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全盟青年致富带头人、最美红城人……荣誉纷至沓来,但不变的是杨明武对黑土地的那份执着和对家乡的挚爱。朝霞里、夕阳下来回穿梭的忙碌背影,成为田间地头那抹最美的剪影。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