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稻花香里话团结

兴安日报记者  张兆琪

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驱车前往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走在被万亩稻田包裹的田间小路上,看着遍布青瓦白墙的村落,好不惬意。

阿木古郎河、归流河、洮儿河三河流经此处,让这座村庄种植水稻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时,万亩稻田迎来丰收,村民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建村84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在三合村朝鲜族民俗馆里,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许忠峰一边为记者讲解三合村的发展历程,一边感叹着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跟着许忠峰的介绍,记者的思绪也随之飘回了1937年。那一年的春天,当时的大地主招募100多户朝鲜族农民种植水稻,开辟了三合农场,也就是现在的三合村。那时候,农民拼死拼活干一年,到年终交完地租,再扣去包括口粮、种子、耕牛及各种农机具在内的实物贷款,不但分文不剩,也许还会欠下债务。“最早的那一批村民别提有多苦了,他们哪能想到三合村发展到今天,大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许忠峰说。

如今,三合村早已摆脱苦难,走向幸福。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小康梦圆。

“一开始村里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后来其他民族群众也不断加入进来,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村里的朝鲜族群众无私地将选种、田间管理等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民族村民,这才有了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获的美好景象。”许忠峰骄傲地说,几十年来,各民族团结与互助始终是三合村的优良传统,现在三合村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万亩。

朝鲜族村民张海峰是乌兰浩特市三合村有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2014年成立合作社至今,社员加订单户已有803户,实现了三合村80%的覆盖率,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圆了小康梦。“合作社里有各个民族的员工,大家一起干活,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收入也慢慢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合作社员工蒋亮说。

满族村民吴廷财在三合村种植了100亩水稻,据他介绍,70年前,他的爷爷带着他们从辽宁省昌图县搬到三合村,开始是给别的水稻种植户打工,跟大家学习,技术成熟后便试着自己种植水稻,一直到吴廷财这一辈,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收入也越来越高。“自打我记事起,家里就在种水稻,父亲也总教导我,能过上好日子离不开大家的帮助,要和各族村民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吴廷财说。

吴廷财还经营过一家朝鲜族风味的餐馆,他告诉记者,依托三合村民族特色,借助旅游便利,他的餐馆经营得不错,但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吴廷财对于朝鲜族美食并不精通,餐馆开业后,有很多朝鲜族村民主动来教他做朝鲜族菜。据他介绍,狗肉汤是朝鲜族美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道菜,朝鲜族村民姜信淑和尹英淑便主动将这道菜的正宗做法教给了吴廷财,后来这道菜也成了餐馆的招牌菜。

三合村一年一度的老年节,舞蹈队队长尹英淑带领自己的姐妹亮相舞台。“舞蹈队已经组建30多年了,随着大家在一起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每天见面都有唠不完的嗑。”尹英淑说,舞蹈队有20余名队员,其中一名汉族,一名蒙古族,其他均为朝鲜族。农闲时节,她们会聚在一起排练舞蹈,多以朝鲜族舞蹈为主。这么长的时间,大家从没有过任何矛盾,一直都是其乐融融的,民族团结在她们这儿不仅是口号,更是生活日常。许忠峰在一旁补充说,三合村每年都会举办老年节,为期两天。各族村民都会主动买食材,做自己民族的特色菜,摆满两大桌。大家还会一起做游戏、唱歌跳舞,活动中凝聚感情、促进团结。

“乡村振兴是方向,种好水稻,三合大米把名扬。身在外地心在村,互相团结,三合村各族村民一家亲……”一支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录制的三合村村规民约在三合村朝鲜族民俗馆里播放着,歌词唱出了村“两委”的期望,也唱响了三合村各族儿女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美好未来。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